这是网站公告,主题配置修改

【第三届水缘文学征文大赛094#】锅巴的回忆(散文)||赵振超(河南)

时间:2022-08-08作者:gljwm分类:征文大赛浏览:304评论:0

【散文】

图片3.jpg

锅巴的回忆

文/赵振超

孩子爱吃超市里买回来的锅巴,我也爱吃,但更爱吃小时候锅底那一层真正的锅巴,不仅是味道,还有无尽的回忆。

七八十年代,我的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由于当时的生活条件有限,为了能每天能填报肚子,母亲在做饭时会尽量多放些米或面,还有红薯干、玉米饼之类的东西,相当于现在的主食了。为了能早一点吃到饭,小孩子们就坐在旁边使劲的往灶膛里加柴火,大铁锅在烈火的烘烤下“滋滋”地冒着热气,锅盖在水蒸气的作用下一上一下“当当”作响。母亲会利用这段时间弄些咸菜,或酱豆或韭花这些下饭的菜,如果在夏天,也会炒一些门前屋后种的豆角、丝瓜等一些新鲜的蔬菜。半个小时候后,灶台里的火虽已停熄,但火星还在,温度还高,锅里的米饭在余温的炙烤下,便愈加喷香,沉淀在锅底的物质在高温的炙烤下,锅巴便形成了。

图片1.jpg

终于开饭了,每个人都是满满的一大碗饭,除了那一碗饭,我们兄弟几个更关心锅底的锅巴,等到一碗饭吃完,锅里基本已经见底,小孩子们有的拿勺,有地拿铲,围着大铁锅开始铲锅巴,除了它的香脆,最主要的是用柴火烧足后,少了水分的锅巴,极有涨性,有了这样的“硬”东西,吃饱后半天都不觉得饿,那个年代,日子过得紧巴,为了填饱肚子,这是是受欢迎的很大原因,大人们当然知道,看着孩子们热闹的样子,在一旁“呵呵”笑着,并不责怪每一个贪吃的孩子。

那个时候,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饭刚做好时不能先吃锅巴,更不能搅锅底,听大人们说:“开饭后,不能铲锅巴,这样不吉利,寓意家底会铲光,这一年都要过穷日子,尤其是在走亲戚时这事绝对不能做。现在细细想来,这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一种向往,过怕了穷日子,要懂得节约粮食,知道礼貌,这也是对小孩子们的一种教育。

农忙时,小孩子也会跟着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体力也会消耗很多,不到饭点就开始喊着饿了,平时没有更多有油水的东西吃,就指望这锅底的那一层锅巴,大人也知道孩子们的想法,做饭时会多加些粮食,让锅巴再厚一些,等到锅巴形成了,平均分给孩子们。到开饭时,母亲也会把锅巴切成小块,再用菜汁炒一下,那样味道会更加鲜美,孩子们吃的有滋有味,不亚于现在孩子们手中汉堡和牛排。

粮食是农民的命根,是一家人生活的根基,当庄稼丰收的季节,为了给庆祝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母亲会特意做一些别样的锅巴。一锅饭不停的熬煮,几乎全部做成锅巴,然后将它放入油锅中煎,直到两面金黄,然后在金黄松脆的锅巴上,稍加些盐巴和胡椒粉,成了孩子们最期盼的食物,遇到农忙的时候,尤其是在庄稼抢收的时候,全家人白天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中午就在地里顺便吃些东西,小孩子最爱吃的就是锅巴,饥肠辘辘的那一刻,蹲在田间地头,打开菜篮子,把锅巴放进碗里用温水一泡,就狼吞虎咽吃个够,这是母亲能让她的孩子品到世界上最好的食物。  

图片2.jpg

后来,我考上了乡中,到十几里外的镇上读书,中午在校吃饭,刚去的时候,每次打饭都会问盛饭的师傅有没有锅巴,他是一位慈眉善眼的老伯,刚开始很好奇地说:“饭是从大锅里盛出来的,锅里已经泡上水了。”后来和师傅熟了,他也知道我的爱好,都是农村人知道生活的不易,每次总会给我留一些锅巴,那事的我,特别感谢这份浓浓的乡情。

后来,我离开家乡到了城市里读书工作,离开了养育了我十几年的故乡,生活和学习的艰辛,让我时常想起家乡,想起母亲做的锅巴,甜甜香香的味道,虽然还会在人海里继续挣扎,但是也有了更多的力量和希望。

对锅巴的留恋,更多的是对乡下父母的思念,他们与农村所有的父母一样,平凡的如一颗庄稼,但他们的内心却永远会惦记着子女的嗜好,一辈子尽已所能,无怨无悔地为孩子毫无保留地付出所有的爱甚至是生命。

这些年,日子越来越好,没了衣食的忧虑,每天努力拼搏在路上,然而,那些温馨的画面一直伴我走过许多不平常的日子,激励着我,温暖着我。偶尔,我也会把锅巴的故事讲给自己的孩子,用心去体验远去岁月里的苦难历程,寻觅那份久违的温情。

孩子也许不知道,那些年的锅巴,是我一生一世的记忆。 

在城市吃腻了美味佳肴的人们,有时开始怀旧,开始到农家乐里找寻记忆。而我还是喜欢农家铁锅里的锅巴,那味道绵长,悠远……

本文系水缘文学(ID:sywxwk)原创首发,作者:赵振超


作者简介



赵振超,男, 汉族,中共党员,宝丰县文峰路小学教师,行走在教育路上,有欢乐,有汗水,有奋斗,更有收获。用自己的方式过好每一个简单的日子 ,舞动文字,挥洒人生。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