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网站公告,主题配置修改

【水缘文学•散文随笔】红色延安游||张天科(陕西)

时间:2024-05-08作者:gljwm分类:散文随笔浏览:21评论:0
散文随笔

色延安游
文/张天科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 是中国红色的摇蓝,也是著名的红色旅游基地,举世闻名的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等一大批革命旧址,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
1992年我曾经来过一次延安,那时的我在共青团工作,和20多团干部一同参观了革命圣地枣园、杨家岭、王家坪等革命旧址,接受了一次良好的革命传统教育。如今已过去了30多年,对革命圣地延安的崇敬与向往之情愈加强烈,几十年间初知延安、了解延安、寻访延安的记忆就会被唤醒,巍巍宝塔山,绵连的延河水的美好往事又会浮现在眼前 。
2024年5月6日,随宝鸡优生活二次来红色延安游,心情格外的兴奋和激动,乘坐大巴车一路上翻山越岭,欢歌笑语,历经6个多小时,终于再次来到红色革命圣地---延安。
吃过午饭,我们首先前往第一站---“延安革命纪念馆” 参观。广场上,高大雄伟的毛主席塑像特别引人注目,游客先在此瞻仰并留影纪念。
走进中国革命最大的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先辈领导人的高大威武气势豪迈的雕像,庄严的形象映照着红色革命及其延安精神;随着游人行进,可以看到很多革命战争时期各种纪念物、照片和红色基因传承的各类图片,每一个介绍、图片、实物我们都认真阅读、观看、凭祥,步枪、大刀、手榴弹、挎包、绑带、缴获的武器……一件件革命文物将大家的思绪拉入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战士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激烈场面历历在目,向大家诉说着壮烈的革命峥嵘岁月。
我觉得一件件珍贵文物,见证了烽火连天的艰苦岁月里人民的苦难生活,会震撼我们每个游客的心灵!
参观完文物和史料特别丰富的纪念馆,使我们对1937年10月至1948年3月将近13年间,党中央和毛主席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进一步感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伟大。
第二站便是上宝塔山观看宝塔。宝塔山是延安革命圣地的象征,据说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日本人和国民党多次派机轰炸,宝塔山犹如铜墙铁壁巍然屹立不倒,不愧是革命的象征,它既宣示了昔日的传奇又见证今日的辉煌。
一路婉延而上,来到宝塔前,仔细端详塔身的雄姿,我感觉它是那么的神奇,比我想象中要美观的多。我们怀着无比敬畏的心情漫步绕塔一周,并在此打卡拍照,在上面观赏完城市美景后才恋恋不舍地走下了山。
离开宝塔山我们来到杨家岭革命旧址参观。这里是中共中央领导在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期间的住地。
当年这里曾进行过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在这里我们主要参观了中央大礼堂(中共七大会址)、延安文艺座谈会旧址。大礼堂中“七大”会场给人的感触最为深刻,大会主席台和会场的布置基本都是维持原样。一些游客兴致盎然地穿上八路军服,站在主席台前拍照留念。
走出大礼堂在后面的小山坡上,我们参观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同志当年的住所。基本配置都差不多,一床一桌一椅而已,样式都相同,好像是标配,也很土气。
走进一个个土窑洞看见极其简陋的环境和生活用品,如此简陋的房舍和办公条件,很难想象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当年能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在土窑洞里发出一份份电文,书写一篇篇雄文,并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革命斗争胜利,真是创造了旷世奇迹!
最后我们驱车来到南泥湾,参观工农革命大生产纪念馆。南泥湾很大,方圆几十公里,有不少优质良田。刚进南泥湾有个大大南泥湾招牌。游客纷纷下车打卡拍照。然后,映入眼帘的是大片大片的田地,想想当年三五九旅战士开荒种地,硬是把一个没有人烟,野兽出没的烂泥湾,变成旱涝保收,沃野百里,良田万顷塞上江南,“自已动手,丰衣足食” 的景像让人十分感动,不由让人感叹共产党的伟大,人民军队的伟大!
红色延安游期间,我们还漫步延安二道街夜市,品尝陕北特色饮食;观赏了延河之畔、宝塔山下的城市景观。而今的老区延安又建了新城,城市环境更加优美。一条条街道,静静躺在蜿蜒曲折的沟谷中。街道树木葱茏,两边的山,把延安夹在中间。街道虽不宽阔,但清洁卫生,商店密集,尤其是宝塔山上布满各种彩灯或暗或明,宝塔像一盏探照灯光芒四射,美伦美唤。音质极佳的音响,从宝塔山上、延河边,同奏百听不厌的红歌。我们下榻的宾馆,窗对面就是宝塔山,宝塔山临街一面就是背投式荧幕,中国革命场面一幕幕合着红歌交相辉映,场面宏大壮观震撼。
延安大剧院的“红袖演出” 更是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随着序幕的拉开,我们思绪不由穿越时空,追随着先烈们足迹,来到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期。仿佛看见,无数革命先烈脚穿草鞋,手握钢枪,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在我们前头英勇牺牲了。他们是人民的英雄,民族的脊梁,为民族解放慷慨赴死、视死如归。他们心中只有抗击外敌,祖国解放,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唯独无我。我们今天之所以能过上如此幸福的生活,正是由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的,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
极目之所及,尽脑之所能,静思默想,任凭思绪在时空中驰骋,艰难困苦,峥嵘岁月,找寻先辈的足迹,凭吊先辈的英容,深感新中国红色政权来之不易。
两天的红色延安游即告结束,我们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革命圣地延安,曾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全国胜利的解放战争的出发点,是中国人民 革命斗争的总后方。
从1935年到1948年的十三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的历史篇章。
延安之所以称其为革命圣地,不仅仅是窑洞、白头巾、黄馍馍等人文符号,其核心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它的内容丰富,源远流长。
如今的延安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以实物、实景、实例、实事为载体,通过充分挖掘和开发红色资源,在“故地重游”“情景再现” 与历史事件、革命人物、革命精神的对话中,不断进行触及人们思想、深入灵魂的反思与感悟,实现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碰撞,让我们对延安时期的红色革命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浓,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的领会越来越深,对革命圣地延安的崇敬之情情越来越深厚,
达到思想的升华和精神的蜕变。
这是我平生第二次去革命圣地延安参观学习,这魂牵梦萦的红色旅行,如同一堂意义深远的党史知识课和延安精神教育课,彻底荡涤了心灵尘埃;同时使我身心得到了彻底洗礼,党性观念进一步增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一定要牢记初心,不忘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谱写出新的篇章!
本文系水缘文学(ID:sywxwk原创首发,作者:张天科


作者简介



张天科.jpg

张天科,笔名:默言 默然  默然处之 ,男,1962年4月24日生,汉族,中共党员,中函党校经济管理班毕业,大学本科文化程度。2000年7月进入宝鸡市金台区人大机关工作,现任宝鸡市金台区人大四级调研员。爱好文学创作,常有作品见诸媒体报端,先后在《今日头条》《乡村散文》《乡愁文学社》《立法网》《陕西法制网》《中山日报文棚》《宝鸡作家》《灵壁家园网》等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共对外发表散文20多篇。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