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网站公告,主题配置修改

【水缘文学•散文随笔】抹墙||吴秉信(内蒙古)

时间:2022-10-10作者:gljwm分类:散文随笔浏览:263评论:0

散文

抹墙
文|吴秉信
抹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常做的活计。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墙头活得一把泥!”那时,乡村居住的都是低矮土坯房。每隔几年的时间,房屋外墙抹的泥巴都会变质脱皮损坏,有的还会裸露出土坯的棱角,需要重新抹一层的泥巴:为的是光泽漂亮,但主要是为了加固结实耐用。
那时,农村起房盖屋都有自己稍有名气的泥瓦匠师傅,他们在建造房屋时,早已把房屋里里外外全部抹得光滑溜圆,如同明镜般地漂亮干净。
1964年,姐夫为我们盖起了两间新房。大的工程都是泥瓦匠完成,剩下零七碎八的活如垒院墙、抹短墙、抹地面等都由姐夫来做。我初学抹墙,是从姐夫那里学来的。当时,和泥、闷泥等一切准备工作都是我来做。因为姐夫是老师傅,我给姐夫当小工。当小工很辛苦,眼睛里都得有活,寸步不离地伺候在姐夫的跟前。姐夫左手拿着泥托,右手拿着抹子。我一锹一锹地从泥堆上把泥巴铲过来……就是这样,来来回回地给姐夫铲泥巴。期间,还需要为姐夫搬凳子、搬梯子,搬土坯等,总之,姐夫需要什么就立刻去帮忙做什么……泥托一锹放不下,只能放一锹的三分之一的泥巴……姐夫往墙上抹泥巴时,我直挺挺地用双手端着泥巴守在旁边等……浑身累得疲惫不堪,手和脚酸困无力。尽管是这样,我还是咬牙坚持不能有丝毫的怠慢。它不仅锻炼了我的毅力,还锻炼了我的耐力。待姐夫泥托上的泥用完了,就将泥托置于我的跟前:姐夫不用吱声,这就是无声的命令——倒泥!于是,我立刻把锹里的泥巴倒在姐夫的泥托上,随及返回到泥堆上铲泥,直到姐夫把墙抹完为止……
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从姐夫那里学到了抹墙的技术,家的住房都是由我来抹。首先是要翻出一大堆的土,而且必须是上好的粘土。再把泥土摊出一个坑出来,注入水浸泡经过一次又一次地和泥,直到把泥巴和得光滑柔软。
抹墙的工具很简单,一是泥托(30公分的四方平板,中间有10公分长的木制手柄);二是抹子(也叫泥堰、泥刀)。抹墙时,首先要从高处逐渐向低处抹:抹高处时,有探不到的地方,还需要蹬凳子和梯子,有时甚至还需要蹬架板;抹低处时,只需要弓腰下蹲,虽然好抹,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会腰酸背痛,浑身都不舒服;2米以下的墙最好抹,高低适中,站立自如,而且抹出来的效果也比较好……无论抹什么样的墙,都需要用抹子把泥巴摊均匀,上下左右用力地将泥巴碾展摊平,不能有任何的条纹痕迹。
1982年10月,我第一批分到了哈拉沁大庙采石厂宿舍房。宿舍房原是呼和浩特市劳改局的,自从劳改局搬迁以后,房屋形同摆设,常年无人居住,更无人管理,致使屋顶露天,老鼠成灾,几栋房都破烂不堪!我的两间宿舍房里空空如也,面对百孔千疮的破旧房,我一筹莫展。这一年,我的女儿刚出生,妻子还得照看女儿,维修房单位又不允许请假……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为了能够住上房,我每天早出晚归,栉风沐雨,不分昼夜地干活:配料、垒墙、和泥、和灰、抹墙、打隔扇、铺设地面……期间,我凭借抹墙“二把刀”的技术,有着父亲1965年独自一人盖小凉房坚忍不拔的精神,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将一个残垣断壁的破旧房修缮成一个墙壁粉刷一新,美丽漂亮的“金房屋”!所有这一切,都是我亲力亲为修建而成,看着丰硕的成果,我的心里总有一种自豪感和幸福感!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吾辈自强,发展壮大!在党的阳光雨露下,内蒙古自治区山清水秀,人才辈出,更是钟灵毓秀之地;我的家乡生盖营村也在日夜升腾,如日中天,被打扮的秀美壮丽,绽放着灿烂的光芒,在也不姓“穷”了;我的家庭和全国人民一样,从居住土房、砖房和楼房的发展,她见证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本文系水缘文学(ID:sywxwk原创首发,作者:吴秉信


作者简介




吴秉信(笔名吴华、吴磊),原北京军区69军51082部队,男,汉族,中共党员,大专学历。生于山西省朔县,1960年来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二故乡。念过书,学过医,参过军,当过工人,干部。现已退休,依然老骥伏枥,磐石之固,笔耕不辍。自1972年写稿以来共创作60万字作品,发表900余篇文章。其中包括散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通讯等。作品散见于全国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入书33本,有《钟老师》《剜鸡眼》等九篇代表作。获奖26次,其中金奖3次,一等奖3次。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