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网站公告,主题配置修改

【水缘文学•医学科普】乳房胀痛缘何难愈||王金山(安徽)

时间:2022-04-05作者:gljwm分类:散文随笔浏览:417评论:0
她的乳房胀痛缘何久治难愈?

那是10多年前的事了,笔者中学时的同学现在的乡干部黄曼丽(化名)来到省城医院找我。“哟,老同学,中学毕业20多年没见面了,今天什么风把您给吹来了?”我开玩笑地问道。“无事不登三宝殿嘛,您在大医院当医生,找您有什么事还不明白?”黄曼丽强装笑颜答道。“是看病还是买药?我们医生整天就是干这个事呢!”笔者仍然戏谑道。
于是,老同学便红着脸向我叙述道,一年前,她不知咋弄的,左侧乳房胀痛得不得了,自己以为发炎了,买了许多消炎抗菌类的药私下吃,可没吃好,反而造成了菌群失调,真的发烧感染起来,到乡卫生院住了一段时间打针吊水才算控制住,可那讨厌的乳房胀痛病仍然好不了,苦恼极了!俗话说:“病急乱投医”,这一年多来,她可谓四处求医,看了不少医生,甚至还找人跳过大神。“唉,人生病真活受罪,看了那么多的医生,有的怀疑是乳腺炎,有的怀疑是乳腺增生,也有的怀疑是癌,乱七八糟的药也不知吃了多少,花了钱不讲,一点效果没有,将胃还吃坏了,现在一吃饭胃就痛……”黄曼丽神色黯然地说道。
我没有言语,带她到我们普外科请张主任仔细地查了查乳房,也没查出什么乳房疾病。
从普外科出来,我突然问道:“老同学,您以前得过什么病吗?”“没有啊,哟,我想起来了,一年前,我们几位‘麻友’打了两天一夜的麻将,我迷迷糊糊回家,头撞在了门框上,结果晕乎了几天,头和颈部一活动就疼痛便想呕吐……”“现在头和颈部怎么样了?”笔者急忙问道。“主要是颈部疼痛,一疼起来还是想呕吐,同时后脑勺、左边的臂部以及肩部和左上肢胀痛麻木……”黄曼丽老实地回答。
“您这一年多,这样的病史从来也没向任何一个医生说过?”笔者刨根问底。
“我看乳房毛病,讲这些干啥呀?”黄曼丽颇觉奇怪。
“有很大的关系呢,也许就是引起乳房胀痛的病根……”笔者一字一顿地说。
“是吗,那快请您给我查一查,我这一年多可被这毛病折磨够了,又不好意思向别人说……”黄曼丽眼睛放出了光彩。
我嘱她坐了下来,给她颈部作了详细检查,又叫她去拍了颈椎正、侧位和张口位X光片,待X光片出来后,我结合临床,判断黄曼丽确实患了颈椎病,而且属于混合型,偏于交感神经型。“我就想不通,颈椎毛病怎么会引起乳房胀痛呢?”黄曼丽狐疑地问。
“这正是人们容易忽视或误诊的地方!”笔者从专科的角度来解释——
孕期乳房痛    孕妇由于雌激素、孕激素和催乳素分泌增加,使乳腺组织增生、乳房增大而发生疼痛不适。这种疼痛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因人而异,重者可持续至分娩,不需治疗。
初乳期乳房痛    有的产妇在产后3—7天出现乳房胀满、硬结、疼痛等。这是乳腺淋巴潴留、静脉充盈和间质水肿以及乳腺导管不通引起。乳汁流畅后,疼痛硬结等自会消退。所以,产后应尽早哺乳,不能早开乳者可用吸奶器吸通乳腺管。
人工流产后乳房胀痛    人工流产后,有些妇女主诉乳房胀痛,并可触及肿块。这是由于妊娠突然中断,体内激素水平急骤下降,使刚刚发育的乳腺突然停止生长,造成乳腺肿块及乳房疼痛。这种状况一般需要1—2个月后方可逐渐好转。
性生活后乳房胀痛    这与性生活时乳房生理性变化有关。性欲淡漠者或性生活不和谐者,因达不到性满足,乳房的充血、肿大就不易消退,或消退不完全,持续性充血会使乳房胀痛。达到性高潮的女性,一般不会出现这种情形。因此,在夫妻生活中,男子应体贴爱抚妻子,适当克制自己的性冲动,先让女方或与女方同时达到性高潮。
颈椎病可以引起胸前区类心绞痛以及心律失常等已被大家所认识,而顽固性的乳房胀痛作为颈神经根受累的症状之一则很少被人认识,导致这样的病人久治不愈,最终背上了是否患了“乳腺癌”的思想包袱……
“是的,是的,这一年多来,我因久治没效,自我断定是得了癌,可医生都不承认是,我想他们肯定是瞒着我,老实讲,我还在家寻过死,上吊时被我家大明爸发现了……”黄曼丽难为情地插上一句。
“根据有的学者研究表明,颈椎退变以及胸廓出口综合症等都可引起顽固性的乳房疼痛,多呈慢性疼痛,疼痛的程度往往和颈部位置有关,并与其它颈神经根症状呈正比,多为单侧乳房疼痛,以中老年妇女多见。除乳房疼痛外,还有颈、枕、肩臂部疼痛和不适。病人往往颈部活动受限,胸大肌有触压痛,以及受累神经根支配阶段的肌力、感觉和反射的改变。X线片上常有退行性变的征象,如骨刺、椎间隙狭窄等,以第6和第7颈椎部位受累最为常见。心电图、胸片及乳房本身无异常发现,这就是您查来查去查不到病根的原因!”笔者一口气地说道。
“哎呀,听您一说,还真是这个理呢,可怎么治疗呢?”黄曼丽提出了最关心的问题。
笔者知道,作为病人,最关心的是疗效问题。尽管你说得头头是道,甚至天花乱坠,但若解决不了他(她)的病痛,照样不相信你,把你当成庸医、劣医!
“您来门诊治疗一段时间,保证能基本上解决您的乳房胀痛问题……”笔者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这样说道。
三个疗程,每疗程6次的颈椎牵引和推拿包括旋颈治疗,黄曼丽不但颈肩背部疼痛、手指麻木、头晕、后枕部胀痛等症状基本消失,连折磨她一年之久的乳房胀痛也跟着“云消雾散”了……
“谢谢您,老同学,下次生病了还能找您!”黄曼丽领着她的丈夫以及女儿来医院感谢道。
“但愿别在找我!”我幽了一默。
(原载河南《婚育与健康》杂志2004年2期、广西《健康生活》杂志2003年1期)

图片1.jpg

(原载湖北《家庭保健》杂志2003年2期,署名:草叶)

中药洗脚利健康
脚有“第二心脏”、“第三只眼睛”的美称。现在,人们都在快节奏中奔忙,脚的负担最重也最容易疲劳。另外,脚的特定部位与体内各脏器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脚底存在着人体内脏器官的反射区。俗话说“人老脚先老”,为了保护健康,我们不妨每天抽点时间“关照关照”自己的脚。
那么,怎么关照呢?一个较好的办法便是用中药洗脚。 
 一年四季尤其是冬春季节,气温变幻无常。地面温度低,脚掌离心脏远,血流缓慢,双脚容易受寒,脚下受寒能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和腹部的温度下降,使人抵抗力减弱,易造成呼吸道感染、胃脘部胀痛、腹泻、关节疼痛、肌肉酸胀等。如果能坚持用中药洗脚,可起到“升阳固脱”的作用。
 洗脚方可以使用中药桂枝20克,麻黄、羌活、独活各15克,红花、细辛、艾叶各10克。药方配好后,用水煮20分钟左右,取出汁液,倒入盆中,再兑入温水适量,这时将双脚浸入盆中泡着。待水温下降后,再适当兑入热水或放在火上加温,边洗边搓,水最好漫到脚脖子以上。每晚1次,每次泡20~30分钟,一直到双脚的皮肤发红为止。请记住,一付药可用3~5天,天热时最好将药液存放在冰箱内。中药的外用洗方很多,可到医院请医生开处方。 
 做好脚的保健,可刺激脚部丰富的神经末梢,然后反射到大脑皮层,从而减轻和消除局部毛细血管的病理性异常,改善组织的血液循环,消除呼吸道组织的炎症、肿胀、过敏现象,使呼吸道通畅,这不仅能防病强身,同时治疗感冒、咳嗽、胃痛、失眠、腹胀腹泻、坐骨神经疼痛等,也有较好的疗效。如果做到先中药泡脚,泡后再配合一种或几种脚的按摩保健法,疗效会更好。 
 使用中药泡脚时要注意,如果脚部有溃烂、出血及传染性皮肤病时此法不适用,怀孕期妇女和有严重心脏病、精神病、高血压病的患者要慎用。 

图片2.jpg

(原载上海《家庭用药》杂志2001年2期)
  
如何“少花钱,看好病” 
前不久,安徽省合肥市某公司一位姓刘的女读者(网友)不满地在电话中叙述道,她带她母亲到省城一家医院就诊,看的是专家门诊。某专家简单地看后即诊断为肠炎,开了一堆花花绿绿的药,花了1000多元。花钱是小事,可她的母亲吃了这些药后没见一点效果。后来,她又带她母亲到省城另一家医院就诊,看的仍是专家门诊。这位专家看得很仔细,最后诊断为胃窦炎。由于诊断和用药正确,她母亲的病情很快好转。
这位女读者(网友)在电话中懊恼地对笔者说道,她如果一开始就找后面那位专家看,既少花了钱又不耽误母亲的病情该有多好,可这看病的“冤”只好吃了。“专家与专家,差异怎么这么大啊!”她情不自禁地慨叹道。是啊,这位女读者(网友)的心声跟笔者很有共鸣。为了方便广大的病患者就医,笔者根据有关专家的介绍及自己的数十年工作经验及教训,现向大家披露一点如何到医院就医的“诀窍”,使病患者尽量少花钱少走弯路而又能基本上看好病。
首先就是看专家门诊的问题。专家学识渊博,技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病家求治往往具有安全感。人们生病,尤其是患了疑难杂症,谁不想找个高明的医生尽快驱除病痛呢?
然而,实际情况如何呢?那就是现在的有些专家门诊名不符实!现在的“专家”似乎太多太滥了,大医院,小医院,连那些街道(社区)、厂矿企业、机关单位办的医院以及门诊部都设立了专家门诊。
其实,看病并非都要找专家求治。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胃溃疡、颈椎病、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只要诊断明确,治疗原则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到大医院、小医院看,找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医师诊治基本上都是这些药、这种治法。所以这些患者完全没有必要非到大医院挂专家号就诊不可。如果真的需要请专家看,不要一去医院看病就急着挂专家号,即使要挂,也要看看挂号大厅内的专家擅长,以免“弯弯绕”。现在诸家医院都公布了市级、省级、国家级名医,你不妨看看这样的专家,以免被现在一些滥竽充数的“专家”所惑。当你挂了专家号后,看看是否带足带齐了病历和必要的检查报告单。专家不是神,没有这些常规和特殊的检查报告单,许多疾病也不是一下子能确诊的。所以,在第一次看病时,可以先挂个普通号,等到有关的化验结果都出来了,再请专家看。这样他们在诊查了你的病情以后同时可以看到相关的检查结果,就有可能马上得出诊断,立即接受治疗了。
是否每次复诊都要请专家看?其实不必。开药、化验、摄片检查等等,一般门诊如诸家医院服务台前设的“方便门诊”就可以了。除非病情有了变化或就医间隔的时间长了,可请专家再看一看,这叫省了钱又节约了时间。
看专家门诊学会了这点“经”,再在用药上掌握住一个“度”,你在就医时就可少花钱。“是药三分毒”,多种药吃到肚子里,没准儿会互相抵消、干扰,发生矛盾。用药种类越多,不良反应就会急剧增多。如果你患的是几种病,最好找一个全科知识较好的医生诊治。否则,如果各科毛病找各科医生诊治,难免会出现医生们各开各的药。这么一来,病人就难免一下子取了许多药。多花了钱,还买回来了一堆也许相互“打架”的药品,岂不太划不来了? 
现在再说一个有趣的问题,即病人就医时要不要找熟人?找熟人就医能不能做到既看好了病又节约了钱?曾记得,我国著名作家梁晓声曾在《健康报》上撰文说,他为了方便就医,笔记本上就记录了当地几家大医院的有关熟悉医生的名单,为的是看病方便而又受到“热情、认真”的待遇;确实,笔者在医务界工作多年,目睹不少的病人或病人家属为了就医(主要是手术),千方百计到医院找熟人,有的找了一个还不行,还要找几个;找了一般的医院工作人员还不放心,还要找主管医生、主管医生的主任、主任的院长、院长的上司等,好像不这样,就不能看病,看不好病似的。一句话,看病找熟人似乎已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托了熟人后,医生看病是否真得会更仔细?一位资深的内科专家坦诚地说道,未必。对有熟人带来的患者,笑容可能不得不多些,话也多些,可这仅仅是寒暄而已,自己看病的思路及诊治方法不会改变,手术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相反,请熟人看病有时反而会带来弊端,即时间都耗在“你好我好”的客套话上,素质差的医生此刻却在熟人患者的头上打起了注意,对方是干什么的?有什么事找他(她)能帮上忙吗?在他(她)身上能赚到多少油水?试想一想,若找到了这样的“杂念”医生,患者诊治的疗效又如何呢?就是技术好治好了您的病,这“病”后的“文章”如何做?况且,找了熟人后,患者的期望值就比较高,有些高难手术,被托了“人情”的主刀医生心里压力就大,本来手术无事,可精神一紧张,反而易造成医疗技术事故,现实中像这样的事例还少吗?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大都不到熟人店里去买东西,主要怕被“温柔”地“宰”,如果产品质量问题,连官司也不好打。看病取药和手术也是这个道理。医生用错了药,开错了刀,造成了医疗事故,因是熟人,反而不太好说话了,大都是“私了”了之。因是熟人就诊,对医疗上的正当需求往往就忽视了,待事后来补,就很被动了。 
看来,找熟人也好,不找熟人也好,最主要的是医务人员要医德好,素质好,技术棒,对所有患者不论亲疏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患者才放心,才不会找熟人。如今,大部分医务人员都是认真负责的,市场经济竞争如此激烈,谁不想树自己的牌子而“自毁长城”呢?至于文前的刘女士,可能一开始找的那位专家就是“赝品”,这样,与找不找熟人又有什么直接关系呢?
总之,说千道万,单靠病人一方节约还是很困难的,医疗消费的主动权主要在医生手里。但病人有选择医生就医的权利。如果你看到这位医生临床检查十分草率,言谈随便,动辄就是大处方大检查,甚至是“撒大网”式地检查和用药,这样的医生,肯定不是好医生。真正的好医生,检查病人十分仔细,诊断和遣方用药以及开单非常谨慎小心,甚至在经济上也替病家精打细算。患者就医,不妨找这样的医生。 
(原载《安徽科技报》1999年5月18日、《中国医药报》1999年3月7日、山东《生活时报》1999年5月24日)

图片3.jpg

(原载上海《康复》杂志1999年5期)

驾驶员须防“振动病” 
  如今,各种各样的大小车辆无数,在这无数的大小车辆中,无数个驾驶员也潜藏着一个不可忽视的疾病——振动病。
这是因为轿车和其它机动车及动力机械在启动或运行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振动,医学上将这类震动引起的疾病,称之为“振动病”。
驾驶机动车辆的驾驶员,由于振动的影响,会导致神经系统功能下降,即条件反射受到抑制,神经末梢受损,振动觉、痛觉功能减退,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车辆的振动使手掌多汗,指甲松脆;振动过强时,驾驶员会感到手臂疲劳、麻木、握力下降。长期下去,会使肌肉痉挛、萎缩,引起骨关节病变,出现脱钙、局部骨质增生或变形性关节炎。强烈的振动和伴随的噪音长期刺激人体,会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失眠和眩晕等症状,女驾驶员还会出现月经失调、痛经、流产、子宫脱垂等病症。
为防治振动病,在驾驶车辆时,应戴手套,使手掌与轿车的接触成为间接性,以缓冲振动的作用和刺激,对驾驶座位应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座位靠背上装配富有弹性的靠背,以分散振动的冲击。对轿车的减震器要保养好,使其始终处于良好的性能下,并尽量选择平坦路面行使。另外,要加强饮食营养,增强身体免疫力,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发现病症及时治疗。

图片4.jpg

(原载西安交大《汽车驾驶员》杂志2003年10期、北京《医药养生保健报》2000年4月3日)

哪里才是“阿是穴”?
编辑同志:
我是位针灸爱好者,平时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很喜欢钻研一些穴位,如合谷、风池、足三里、三阴交、委中、承山等。可我对人体的“阿是穴”有点搞不懂。问医生,医生很随便地说,身上哪里痛哪里就是穴位。如此,此穴位不成了“万金油”穴位,没有“标准”的穴位?什么人都可以随便取任意扎针喽?另外,此穴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四川  周亦军
周读者:
古代医家认为,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腧与“输”通,有转输的含义。“穴”及孔隙的意思。在历代文献中,腧穴亦有“砭灸处”、“节”、“会”、“骨孔”、“气穴”、“穴位”等不同名称。据资料记载,腧穴分为三大类,即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阿是穴是其一类,是另二类腧穴的早期阶段,可见,此类穴的重要性。
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天应穴、不定穴等,这一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反应点作为针灸或手法捏拿的部位。一般来说,阿是穴多位于病变的附近,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的部位。
关于“阿是穴”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个腿痛明显的病人来请名医孙思邈治疗,孙思邈给病人用药及针灸也未见明显好转。于是,他决定自己试探着寻找新的穴位。孙思邈一边用大拇指在病人腿上轻轻地掐按,一边问病人哪里痛得狠。他掐按了不少部位,病人总是摇头说不是。但当掐到某个部位时,病人忽然叫起来说就这里最痛。于是,孙思邈就在这个最痛处扎了一针,结果病人的腿竟然不痛了。这时候孙思邈断定,虽然古书上没有记载这个地方有什么穴位,但这里确确实实有。应当叫它什么名字呢?他思索了一会,联想到刚才病人“啊——是”的叫喊,便决定取名为“阿是穴”。
于是,阿是穴成了一个哪里痛就往哪里扎针的不定穴位,这个方法被后来的医学家们广泛应用,并称其为“以痛为腧”取穴法。
当然,阿是穴的概念与“万金油”不能等同,不是随便取随便扎的,应是“形散神不散”。如治疗风湿痛、落枕等,具体位置即是在病痛处用手按压,有压痛处便是穴。针刺或手法捏拿5—10分钟或更长时间,便可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此穴可单个使用,亦可多个使用;可作为其它穴位的主穴,亦可作为配穴。
近年来,有人采用了“手中无穴,心中有穴”的反阿是穴疗法。据悉,反阿是穴疗法是根据《黄帝内经》中关于取穴的最基本原则,结合现代解剖学,从临床实践中总结而来的。它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取穴方法,独创经筋“小整体”观念,是惟一一种专门针对关节软组织疼痛病症的取穴法,其分布和特性与阿是穴相反,具有立刻见效的特点。至于何谓反阿是穴疗法,不在此话题议论的范畴。 

图片5.jpg

(原载《健康时报》2008年1月17日、江西《家庭医生报》2016年5月30日) 

开放式办公不利于健康
现在大多数单位都采用开放式办公方式,这样办公室透明度高,便于管理,可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并且有现代化气息。可是,开放式办公并非十分有利于健康。
前不久,康奈尔大学环境分析学教授加里·埃文斯以及研究人员随机安排40个女性文秘到安静的办公室或有轻微噪音的开放式办公室工作3小时。结果发现,那些在有噪音的或嘈杂的办公室工作的人体内肾上腺素水平非常高(肾上腺素水平过高,患心脏病的危险性便增大),这说明她们感到了很大的压力。而医学科学证明,精神和心理压力大的人,容易引起大脑皮质功能紊乱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从而导致心率加快及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时,还可促使血小板聚集,血液黏稠度增加,导致血脂增高,最易促使冠心病形成。
另外,开放式办公往往也易使病毒、细菌等“开放”,如流感、冠状病毒、腺病毒、合胞病毒、腮腺炎、麻疹、风疹、水痘、疱疹等病毒,大都藏在病人口、眼、鼻的分泌物中。当病人呼吸、咳嗽或打喷嚏的时候,病毒就被散布在空气中,所以,开放式办公室的人员更易受感染。
开放式办公往往采用中央空调,使员工处于密闭缺氧的环境,且空气不流通,故易疲劳、头痛,抵抗力下降,还易患空调环境导致的各种疾病。
处于开放式办公的人们,如果无法改变自己的工作环境,就要经常从座位上起身短暂休息。这不仅能够缓解压力,保护自己的心脏,还被证明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其次,积极调整心态,努力缓解心理压力,能够有效帮助人们控制疾病的发病几率。还有,注意开放式办公室的空气流通,经常进行必要的消毒,如果在病毒细菌活跃的季节,最好关闭开放式办公室。 

图片6.jpg

(原载《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1月21日、《中国医药报》2008年1月23日)
(本文系水缘文学(ID:sywxwk)原创首发,作者:王金山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