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网站公告,主题配置修改

【水缘文学•散文随笔】 二月二赶庙会||张天科(陕西)

时间:2023-02-19作者:gljwm分类:散文随笔浏览:257评论:0

散文随笔

  二月二赶庙会

文/张天科

   每年的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各地都有赶庙会的习俗。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到庙会,祈祷风调雨顺。
     二月二赶庙会是小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期盼。那时赶庙会都是走着去,不像现在有这么多交通工具。一路上,经常可以看见“跟会”的老人,吸拉着长长旱烟袋,戴着圆石头眼镜的老汉和拄着枣木拐棍,头顶帕帕手巾的小脚老婆,奔走相告,脚步匆匆。
平日里本就不宽敞的村道,黄尘弥漫,人声噪杂,人们扶老携幼,拖家带口,提着小马扎或小板凳,不时碰在人身上,赶往庙会。
传统二月二庙会是融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物资交流、文化娱乐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盛会。通往庙会的路两边,密密麻麻的挤满了各种摊位,卖衣服的,卖瓜子的,卖糖葫芦的、“耍钗”的,卖种子的,卖花草的,炸油糕的,烤羊串的,缝衣服的,贩卖牛羊的,打铁的,捏泥人的,吹糖人的,画“民间字画”的,剪纸的、算命的;还有打火机、皮带、旱烟叶子、粮油等杂物的,有卖锄头、铁锨等生产工具的,有卖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具的,卖各种五香粉调料的,丰味小吃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最惹人注目的是卖服装、鞋帽摊点,那五颜六色又十分鲜艳的服装和鞋帽,吸引了不少妇女,摊点周围人头攒动,似乎还有那么点儿庙会的“味道”。
庙会上除了各种货物、小吃美食,还有各种乡村里不常见的娱乐活动,套圈的,枪打气球的,玩猴的,有时候还耍社火、踩高跷、赛锣鼓,耍马戏、上刀山的精彩表演,吸引人前往观看。
二月二这一天,最热闹、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在当地举行庙会,放鞭炮、点香烛,做法会,送神活动,善男信女们四方齐聚,到寺庙烧香祭拜,求福免灾,自然汹汹滔滔,成景熙熙攘攘。
在活动进行过程中,使用钟、鼓、笛等乐器进行演奏,程序有设坛、上供、烧香、升坛;包括鸣鼓、迎驾、奏乐、献茶、散花等内容。
大殿前,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其目的是祈求雨水普降,消除虫害,五谷丰登。
供奉的香火无法计数,只得丢在一处,成堆燃烧。冲天大火,昼夜不息,炮声隆隆,振耳欲聋。
庙前十几米香池,更是香火缭绕,云雾蒸腾,与会人等敬献蜡烛香火者很多,青烟漫天蔽日,香灰堆积如山,池旁跪满香客,祈求福禄寿禧,岁岁平安,场面十分壮观。
我们跟着大人,顺着人流,过亭入殿,见到牛猪羊三牲几天前就摆供神像之尊,又恰好跟上祭拜众人进贡水果、油馓、麦馍、金箔,看信民焚香祷告,拱手仰视,唯唯诺诺,我也随之肃然起敬,心里也很快升起虔诚和敬仰。
寻寻觅觅,思思量量,洪流般的信民中,尽是普普通通的食力百姓。他们祈求春来花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他们祈求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多多发财;他们祈求老人安康,孩子上进,一家平安;他们祈求自己无灾无难,事事如意。我祈求什么呢?想祈求的很多,但又不可面面俱到,既然面圣,既然是面对主春之神,就祈求个健康平安吧。
庙会除了烧香拜佛,祈福免灾,还有大戏可看,戏台前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们一动不动的盯着戏台上的角色,对周围的喧闹充耳不闻,沉醉在戏台上那或高昂,或婉转的唱腔里,融入到那杀伐四起的家国故事里,这个时候戏台才是他们的全部,一年里难得有这样的精神盛宴,有了这些唱腔,那些清汤寡水的日子里,便多了一些慰藉,多了些滋味!
对于我们小孩子而言,庙会上诱惑最大的,还是那些气枪打气球的,马戏团的,耍猴的、套圈的等杂耍娱乐项目了。那时候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基本上没啥玩具,最多有个弹弓,钢圈啥的,顶贵的不过是用废旧自行车链条做的洋火枪,仿真气枪那时候就是个稀罕玩意,成排的往路边摊上一摆,不断有啪啪的响声传出,小孩子跟着大人走到这里,就走不动道了,但这东西准星早被老板调过,十几发橡胶子弹下来,那成排的气球纹丝未动。即使这样也还架不住人乌央乌央的往这来!
小时候赶庙会,少不了这些原始传统、但又好吃无比的各种吃食。像甘蔗、棉花糖、糖人儿,爆米花,糖果儿,油茶、豆花、油糕、甑糕、凉粉,面皮,鸡蛋醪糟、麻糖等。我最爱吃的是米花糖,麻花、水煎包、鸡蛋醪糟、擀面皮、羊肉泡馍。特别是那时候的水煎包,一块钱能买六个到八个,有韭菜鸡蛋的,豆腐粉条的,猪肉大葱的,露天在一大平底锅上浇上油,现包的包子,铺满一层,盖上盖子,在呲呲啦啦的响声中,浇上一遍水几分钟后,再翻一面,再过一会油汪汪两面焦黄的水煎包便出锅了,离老远打鼻的香,趁热再来碗热豆花,那滋味,美不可言。
如果中午大人会奢侈一回,留在会上不走,还可以吃只有本地才有的羊肉泡馍,简易的棚子搭在人流最多的十字路旁边,一口大铁锅里,咕嘟嘟冒着香气,里面是用大料煮的羊肉、羊肚,羊肝,羊肠等,仅有的几张板凳上坐满了前来赶会的相亲,师傅用钩子钩出煮的烂糊的羊肉等,麻利的放在案板上切成小段,再就上油膜或锅盔放进瓷碗里,浇上原汤,在上面再撒上蒜苗和香菜,浓郁的肉香和蒜苗芫荽的清香碰撞在一起,口水就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那时觉得人间美味,都汇聚在了这碗汤里。
过去农村人赶庙会,除了进庙烧香拜佛,祈求平安,五谷丰登,在会上挤一挤,转一转,看一看,吃一吃,放松一下心情。还会到卖农产品的摊点买些生产生活的必需品,便又要开始一年的劳作。这些看起来简陋又随意的庙会,处处充满了浓浓的民俗味儿,足以让人们一饱眼福,热闹一番。
在我们西府宝鸡,受周礼文化影响较重,以往交通、环境、文化等相对封闭,人们娱乐休闲生活较少的日子里,举办庙会、乡亲们一起去“跟会”,便于物资、贸易往来和交流,也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在农耕文化背景之下,绝对是老百姓的一次放松和狂欢。
庙会,从字里就能透出热闹,透出亲切,透出美味。小时候的庙会更是如此!回想起以往乡村庙会,人山人海,香客不断,各种小吃诱人香味和商贩的叫卖声,以及人们喧嚣的吵闹声交织混杂在一起,无不充现乡土的味道,人们黝黑的脸上洋溢着各种不同的笑容。
赶庙会,承载着我们对小时候乡村最美好的记忆,是每一个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最大的期盼!
时光一晃过去了几十年,我们这些当年的小孩也已经历了少年、青年、壮年,进入了老年的行列。风雨流年,夕阳西下,小时候的赶庙会也慢慢的沉淀成记忆,掩藏于心底最温暖的地方,伴随着春天的到来,生生不息!
本文系水缘文学(ID:sywxwk原创首发,作者:张天科


作者简介




张天科,笔名:默言 默然  默然处之 ,男,1962年4月24日生,汉族,中共党员,中函党校经济管理班毕业,大学本科文化程度。2000年7月进入宝鸡市金台区人大机关工作,现任宝鸡市金台区人大四级调研员。爱好文学创作,常有作品见诸媒体报端,先后在《今日头条》《乡村散文》《乡愁文学社》《立法网》《陕西法制网》《中山日报文棚》《宝鸡作家》《灵壁家园网》等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共对外发表散文20多篇。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猜你喜欢